傅献彩《物理化学》(第5版)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本书1987年荣获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一等奖,1997年荣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本书是在第四版的基础上,遵照教育部近期公布的化学专业和应用化学专业化学教学基本要求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和增删。全书采用了以国际单位制(SI)单位为基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和国家标准(GB 3100-3102-93)所规定的符号。
教材重点阐述了物理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同时考虑到不同读者的需要,也适当介绍了一些与学科发展趋势有关的前沿内容。各章附有扩展阅读资料和参考书目,使教材更精练而又拓宽了教材的深度和广度。为便于读者巩固所学到的知识,提高解题能力,同时也为了便于自学,书中编入了较多的例题,每章末分别有思考题和习题,书末附有习题答案。
全书分上、下两册出版,共14章。《物理化学》(第5版)上册7章,内容有:气体,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多组分系统热力学,化学平衡,相平衡和统计热力学基础。《物理化学》(第5版)下册7章,内容有:化学动力学基础(一),化学动力学基础(二),电解质溶液,可逆电池电动势的测定和应用,电解和极化,表面化学和胶体分散系统。
今后还将出版与本书配套的:教学指导书,讲课用的多媒体电子教案,多媒体网络课程等,形成一套新型的立体教材。本书可作为理科化学专业物理化学课程的教材,也可供高等师范院校和工科院校的有关系科参考使用。
姓 名:傅献彩
性 别:男
出生日期:1920年
籍 贯:河南兰考
国 籍:中国
职 称:教授
1人物简介
傅献彩(1920-2013),男,河南兰考人,中国物理化学家和化学教育家,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1943年毕业于重庆中央大学(南京大学)化学系,1949年至1991年任教于南京大学化学系,长期从事物理化学教学和科研工作,编译出版著作10余部,为南京大学化学学科的人才培养和化学化工学科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主编有《物理化学》教材等。曾兼任江苏省化学化工学会理事长,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化学名词审定委员等职。1989年荣获“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1992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2人物年表
1920年9月17日 生于河南省兰考县
1939-1943年 就读于重庆沙坪坝“中央大学”化学系,并获得理学士学位
1943-1945年 任重庆歌乐山国立药学专科学校助教
1945-1949年 任“中央大学”化学系助教
1949-1950年 任南京大学化学系助教
1951-1962年 任南京大学化学系讲师
1962-1978年 任南京大学化学系副教授
1979-1993年 任南京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江苏省化学化工学会副理事长、理事长
1994年4月至今 退休并接受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返聘,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3人物生平
1920年9月17日生于河南兰考县。父早年留学日本,习政法,归国后任河南省参议员,遂迁居开封。十岁时丧父,家道中衰。1935年考入河南省第二高级中学。1937年夏,七七事变爆发,学校被迫迁至河南午阳。1938年夏高中毕业。因为战事和健康两方面的原因,未能如愿参加升学考试。1939年夏考入中央大学。那时武汉已失守,汉水以东已有战事,入川之途相当困难。他经襄樊至宜昌,几经周折,备受艰辛,历时半个多月才到达重庆。初到中央大学柏溪分校,次年到沙坪坝本部。抗战伊始,“中央大学”即由南京直接迁往重庆,图书仪器保存完好。
1943年夏毕业后,经系主任高济宇教授推荐,傅献彩到重庆歌乐山药学专科学校(即现在中国药科大学前身)任助教。当时雷兴翰教授和张江树教授分别在该校讲授有机化学和物理化学,他们都是兼职,讲完课后就下山。1945年夏回到母校柏溪分校担任普通化学助教,协助倪则埙教授处理分校的工作。8月日寇投降,抗日战争胜利。次年年初即着手筹备学校迁回南京。10月他抵达南京。“中央大学”原址在抗日战争期间已改为日军的陆军医院,日军投降撤退后弄得零乱不堪,一切均需从零开始。当时全系的助教不足十人,还要照顾丁家桥分校。经过大家日夜奋战共同努力,次年春所有基础课实验都准时开出,并能正常运转。那时他担任分析化学助教,1948年又被调到张江树教授名下,担任物理化学助教,同时还担任丁家桥分校一年级外系普通化学的讲课任务。
傅献彩1962年升为副教授,1979年升为教授,之后又批准为博士生导师,在此期间他曾开设过多门课程,培养了硕士生11名,博士生8名。他一直在南京大学化学系执教,以满腔热忱倾注于教学和科研工作之中。除本身工作外,还兼任了许多学术团体的工作,如江苏省化学化工学会理事长、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化学名词审定委员、全国量和单位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第五分会委员、物理化学学报编委、中国化学会物理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淮阴师范专科学校名誉教授等。并曾任国家教委理科化学教材编审委员会副主任委虽、物理化学编审组委员、化学教育杂志编委、中国化学会热化学、热分析、溶液理论专业委员会委员、顾问,国家教委高等学校化学教育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顾问等职。1992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4社会贡献
傅献彩的最大贡献在于他对化学教学工作的研究。他是南京大学化学系中开课门数最多,培养青年师资最多的一位化学家,他曾对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开设物理化学、化学热力学、统计热力学、电化学、溶液理论、物化选读、高等物化、普通化学、化学文献等课程。这完全由于他具有非常扎实的基础和很广的知识面,傅献彩在大学毕业后,对化学系的四门基础课他都当过助教,从老一代化学家如张江树、李方训、高济宇、戴安邦那里得到很多教益,经过各种严格的锻炼,基础素质较好,这对以后的工作起到很大的作用。
在50余年的教学生涯中,傅献彩对授课之认真,始终如一。由于授课对象不一,即使同一门课也要写出不同的讲义;即使对讲授过多次的课,每次授课必认真备课,写出提纲,不断更新,做到常讲常新;授课时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又切中问题的要害。听者常有“听君一席话,胜过十年书”豁然开朗的感觉;他常对青年教师谈起授课经验“一个走上讲台的教师,胸中必需有几倍于课本的知识,才能游刃有余,从更高的角度来引导学生,但实际授课时又要切忌倾囊而出”;他十分注意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他曾写道“现有的知识是前人对事物的现象和规律的总结,而能力则是认识事物,探索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本领,两者有密切关系:只有在掌握知识过程中才能发展能力,而能力的提高又为以后进一步掌握知识提供条件”。
傅献彩主编的《物理化学》自1961年来40余年历经五版(1961版,1964版,1979版,1990版及2005版),是一本培养了几代人,深受各类学校师生欢迎的经典教材,其中三版曾获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一等奖。他还著有《平衡态统计热力学》、《一氧化碳中温变换催化剂》、《实用化学便览》以及合译著作两部等。傅献彩经常组织教研室青年教师作专题报告,讨论教学中的问题;多次把主课的位置让给年轻人;他为青年教师修改讲稿、讲义,他曾为一位开外系课的教师多次修改“物理化学”讲义,并亲自撰写绪言,向出版社推荐;他桃李满天下,许多外地学生都喜欢把自己的论文、著作寄来请他审阅,提出意见,许多青年教师的成长得益于他,他为南京大学化学系培养了几代“物理化学”教师。1989年他被评为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此外,他曾接受北京农学院、西安冶金学院和山东省化学化工学会的邀请,利用暑期分别在北京、桂林、烟台对青年教师讲授统计热力学,为有关院校的师资培养做出了贡献。
5社会评价
傅献彩50余年的教学生涯,经历了几个历史时期:从解放前,解放后,“文化大革命”及改革开放。由于时代的变迁,中国的化学教学也随之波动。从1954年北京第一次制定教学大纲开始,教学计划大体上每隔几年就要修订一次,各次会议傅献彩基本上都参加,为中国化学教学事业出谋划策,这在当今化学界中是不多的。1985年他回顾历史撰写“三十年来中国物理化学课程的变迁及对今后改革的几点看法”一文(刊于“物理化学教学文集”第一集)总结过去,展望未来,至今重读此文仍回味无穷。
改革开放对化学教学带来勃勃生机,傅献彩虽然年近古稀,已经退出了教学第一线,但仍热心于中国化学教学改革,以他丰富的经验、渊博的知识和在化学教学界的声望,1991年为国家教委执笔起草“高等学校理科本科化学专业基本培养规格和教学基本要求”,1995年开始又积极参与“21世纪化学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亲自动手编写新教材组织新课程。
傅献彩平易近人,是年轻人的良师益友,他淡泊名利,勤于耕耘。正如1997年南京大学庆祝傅献彩执教50周年时他说的一句话“世上事岂能尽如人意,勤于业但愿无愧我心”,朴实勤奋之风,溢于言表。
6代表论著
1 李方训,游效曾,傅献彩.电解质KClO3在混合电解质溶液中的溶解度和活度系数.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59,4:49
2 傅献彩,陈懿,徐建华等.三元体系MeCl3-MeCl-H2O某些热力学性质的研究I.MgCl2-NaCl-H2O体系活度系数的测定.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报),1964,1:96
3 傅献彩主编.实用化学便览.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
4 傅献彩等编.物理化学.第1~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61,1965,1979,1990
5 戚海华,颜其洁,傅献彩.磷钼钨杂多酸还原态的自旋共振研究.化学学报,1994(52):155
6 钟子宜,颜其洁,傅献彩等.钠米钨钛矿型LaFeO3及其掺杂系列氧化物制备和甲烷完全氧化催化性能的研究.科学通报,1995,40(14):1279
特别说明:本作者内容简介及图片来源于网络及相关资料,如果原作者或出版人对本书有任何异议,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为您处理!
Copyright©2007–2024 www.100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圣才学习网 版权所有
全国热线:400-900-8858(09:00-22:00),18001260133(09:00-22:00)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