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圣才学习网首页 > 理工类 > 曾佐勋《构造地质学》 > 学习指南

曾佐勋《构造地质学》学习指南

◇ 教材介绍

构造地质学是地质学的主要分支学科。是地质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为了教学需要,于1990年由朱志澄、宋鸿林主编出版了《构造地质学》第一版。1999年由朱志澄主编出版了《构造地质学》第二版。本书是《构造地质学》第三版,对原书内容作了更新和完善。

在原书编写中提出的指导思想和思路是:教材内容应反映以新构造观为核心、以构造解析为思路的构造地质学的现代水平,符合教学规律和要求,并具有中国特色。在这次修编再版中,我们仍然遵循这一指导思想和思路,保留了第二版的框架、风格和基本内容。 

本次修编过程中为了更加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重要性,与国际上的做法接轨,将构造地质学课堂实习和野外实习内容合并单独成书《构造地质学实习指导书》,并与本书配套使用。 

本书为高等院校地质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教材,但其内容具有延伸性,可供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参阅。


◇ 作者简介 

曾佐勋,博士生导师,著有大量地质类文章,并从事地质科研工作。

1978:武汉地质学院地质力学专业毕业

1982:武汉地质学院北京研究生部地质力学专业获理学硕士学位

2000: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构造地质学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

1982-1987:武汉地质学院地质力学系固体力学教研组教员

1987-1992: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矿产系副教授

1992-1995: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矿产系教授

1995-现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教授

2002-现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博士生导师

讲授课程:《构造地质学》、《固体力学》、《构造力学》、《有限元法》、《岩石流变学》、《构造模拟》 

主要科研项目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香肠构造流变计研究"(主持)

2.国土资源部攻关课题,"陕甘川邻接区金、铜成矿条件、成矿规律及远景预测"(主持)

3.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高波幅褶皱主波长理论的物理实验和地质观测研究"(主持)

4.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河南油田分公司项目:宝北区块三级断层及裂缝对潜力分布的影响研究

5.中国石化江汉油田分公司项目:柴窝堡地区主要目的层三维有限元数值模拟及裂缝预测研究(主持)

6.中石化胜利有限公司项目子课题:济阳坳陷深部构造样式形成机制及构造应力场模拟研究(主持)

7.中石化冀东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项目子课题:冀东南堡凹陷构造应力场模拟研究(主持)

8.河南省信阳市燃气公司项目:“信阳市燃气混气站断裂活动性和场地稳定性研究”(主持)

9.教育部教学研究项目,构造地质学创优秀名牌课程建设(主持)

10.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学研究项目:构造地质学精品课程建设(主持)

11.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学研究项目:大冶铁山《构造地质学》课内教学实习基地建设(负责)

12.湖北省溇水江坪河水电站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参与)

13.部开放实验室基金项目,"构造形式有限应变场研究"(主持)

14.部开放实验室基金项目,"青藏高原隆升速率与印度-欧亚会聚速率关系的实验研究"(主持)

15.部开放实验室基金项目,"多重滑脱构造三维非线性有限元数值模拟"(主持)

16.原地质矿产部项目:1:5万区域地质调查三都幅、修水县幅(总工兼构造负责)

17.原地质矿产部项目:1:5万区域地质调查港口幅、马坳幅(构造负责兼港口幅技术负责)

1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有限应变理论与构造变形分析"(负责实验研究)

 学会兼职与获奖

1.湖北省地震学会副理事长

2.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3.中国地震学会构造物理专业委员会委员

4.中国力学学会会员

5.湖北省地球表层系统重点实验室构造模拟室主任

6.部级成果二等奖两项

7.部级成果三等奖一项

8.省级优秀论文二等奖一项

9.省级优秀论文三等奖一项

10.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学名师

11.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学教书育人标兵

12.获国家专利一项 

1990年以来发表论著

1.崔学军、曾佐勋、杨巍然等,赣江断裂与郯庐断裂接合关系及其成矿作用,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5(出版中)

2.曾佐勋、赖旭龙、胡以铿、杨巍然、樊春、周继彬、刘立林,陕甘川邻接区复合造山带与成矿,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4

3.曾佐勋,曾克峰,樊光明,王亮清等 .信阳市然气混气站断裂活动性和场地稳定性研究,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3

4.周继彬,曾佐勋,李志勇. 构造地质学软件包 —— StrucKit的设计与开发,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3.

5.朱志澄、韦必则,张旺生,曾佐勋,索书田,构造地质学,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9

6.曾佐勋、刘立林,构造模拟,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2.

7.冯志文、夏卫华、 曾佐勋 等,闽北建瓯 —政和火山岩金矿地质,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1 

论文

1.许海萍、曾佐勋、程明、李泉,骨节状石香肠构造应变计初探,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5,35(5):570-575

2. 吴武军、曾佐勋、朱文革,鱼嘴构造流变计与基于流变学的分类方案,地球科学进展,2005,20(9):925-931

3. 李细光、姚运生、曾佐勋、刘立林,三峡地区现今构造应力场形成机制的深层动力学分析,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分析,2005,25(专刊):90-95

4.陈蜀俊、赵齐乐、曾佐勋、杜瑞林,利用 GPS监测和非连续介质力学研究阿尔金断裂对中国大陆地壳运动变形的影响,西北地震学报,2005,27(1):1-7

5.徐云峰、曾佐勋、吴武军,一种利用断裂石香肠恢复岩层原始厚度的方法,地质力学学报,2005,11(2):160-163

6.孙珍、周蒂、钟志洪、丘学林、曾佐勋,莺 -琼盆地基底控制断裂样式的模拟探讨,热带海洋学报,2005,24(2):70-78

7.曾佐勋、索书田、樊光明等,国家理科基地《构造地质学》教改新进展. 中国地质教育. 2004,(4):71-72

8.曾佐勋,欧阳建平,杨坤光等.地质学理科基地双语教学的实践与体会,中国地质教育,2004,(2):30-32

9.吴武军,利用鱼嘴构造恢复岩层初始厚度的初步方法,地球科学进展,2004,19(2):316-320

10.吴武军、曾佐勋、刘立林,不对称鱼嘴构造研究,东华理工学院学报,2004,27(2):158-161

11.蔡永建,曾佐勋,赵兰.利用石香肠恢复能干层原始厚度的等面积法,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4,34(1):32-36

12.李志勇,曾佐勋.岩石圈流变结构研究进展,华南地质与矿产,2004,(1):68-73

13.储玲林、曾佐勋 . 湖北铁山鱼嘴状石香肠形成过程研究.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1(4):345-351

14.李志勇,曾佐勋,罗文强. 褶皱构造的曲率分析及其裂缝估算.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4,34(4):517-521

15.许竣远,杨巍然,曾佐勋. 南中国海成因:右行拉分作用与左行转换挤压作用交替.地学前缘. 2004,11(3):193-205

16.李细光,曾佐勋,刘立林. 武汉—信阳地区现今构造应力场的初步研究.西北地震学报.2004,26(1):66-71

17.崔学军,夏斌,曾佐勋等.赣江断裂与郯庐断裂接合作用及成矿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 2004,28(1):1-7

18.张志,曾克峰,曾佐勋 .河南信阳地区活动断裂带的遥感图像识别模式,地质科技情报,2004,23(1):103-106

19.沈传波、梅廉夫、刘立林、曾佐勋、汤广济,基于三维古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的断层封闭性研究,石油实验地质,2004,26(1):104-107

20.周继彬,曾佐勋,袁金荣.构造地质学软件包—StrucKit的设计与开发,吉林大学学报,2003,33(3):276-281

21.李志勇,曾佐勋,罗文强.构造面曲率分析及三维可视化软件3DCAVF开发与应用,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42(5),101-104

22.李志勇,曾佐勋,罗文强.裂缝预测主曲率法的新探索,石油勘探与开发,2003,30(6):83-85

23.李志勇,曾佐勋,基于OpenGL的Gauss云图绘制,计算机应用研究,2003,20:315-316,

24.李细光,曾佐勋,曾克峰,樊光明,董浩斌,程新文,信阳市燃气混气站场地及区域断裂活动性的综合研究,华北地震科学,2003,21(2):29-36

25.李细光,曾佐勋,彭晓文,曾克峰,张志,北淮阳及其邻接区地壳稳定性研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03,27(3):287-294

26.李细光,曾佐勋,刘立林,武汉—信阳地区现今构造应力场的初步研究,西北地震学报,2004,26(1):66-71

27.徐云峰,曾佐勋,吴武军,石香肠构造研究进展,华东地质学院学报,2003,26(3):245-248

28.徐云峰,曾佐勋,一种简便的节理统计方法,地质找矿论丛,2003,18(4):262-264

29.董浩斌,王传雷,曾佐勋,李志勇,高密度电法在信阳市燃气混气站场地隐伏断裂预测中的应用,地质科技情报,2003,22(1):101-104

30.曾佐勋,刘立林,胡建等,信阳地区现今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地质科技情报,2002,21(4)45-47

31樊春,曾佐勋,Franz Neubauer等. 基于透射电镜的香肠构造流变计研究,地质科技情报,2002,21(4)41-44

32.孙珍,周蒂,钟志洪,曾佐勋,胡光道,赵鹏大,南海莺歌海盆地形成机制的物理模拟,热带海洋学报,2001,(2)

33.樊光明,曾佐勋,刘富等,骨节状石香肠构造及其研究意义,地球科学,2002,27(增 刊):306-310

34.胡以铿,曾佐勋,樊春,陕甘川邻接区地球化学特征,地球科学,2002(增刊)

35.刘富,曾佐勋,湖北铁山与北京西山复合石香肠的初步研究,成都理工学院学报,2002,29(6):639-645

36.曾佐勋,周继彬,刘立林等,陕甘川邻接区基于MAPGIS的金成矿远景预测.地学前缘,2001,8(2):415-420

37.曾佐勋、杨巍然、 Franz Neubauer 等.造山带挤出构造.地质科技情报.2001,20(1):1-7

38.周继彬、曾佐勋,岩石有限应变测量反向轮法的计算机CSD软件设计.地球科学,2001,26(1):105-109

39.曾佐勋、胡以铿、周继彬等,陕甘川邻接区滑脱挤出构造与金矿的关系,地球科学,2001,26(6):631-637

40.樊春、曾佐勋、周继彬等,陕甘川邻接区地质构造解译与成矿远景区预测,地质与勘探,2001,37(6):13-16

41.周继彬、曾佐勋、樊春,滑脱断层曲率在金矿成矿规律研究中的应用,地质找矿论丛,2001,16(3):178-181

42.索书田、曾佐勋、刘立林、余英,聘请美国 R.Bruhn教授为理科基地班讲授构造地质学的一些体会与思考,中国地质教育,2001,(4):52-53,77

43.樊光明、曾佐勋等,粒度对韧性剪切带岩石变形的影响,地球科学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0,25(2):159-162

44.付永涛、曾佐勋、刘立林,主波长理论的单层纵弯褶皱模拟实验研究,中国碰撞造山带研究,1999:162-168.

45.索书田、曾佐勋、韦必则等,国家理科基地《构造地质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中国地质教育,1999,(4):13-16

46.曾佐勋、樊春等,构造流变计.地质科技情报,1999,18(4):14-18

47.曾佐勋、凌峰,樊光明等,应变差折射流变计.流变学进展,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 :394-398

48.章泽军、曾佐勋,张雄华,赣西北中元古界双桥山群构造样式与地层层序,中国区域地质,1998,17(4):365-370

49.曾佐勋、付永涛,岩石古流变性质构造研究进展,地球科学进展 1998,13(2):157-160.

50.龚元明、曾佐勋等,液压模拟实验仪数据自动采集系统及其软件设计,地球科学,1998,23(3):315-318

51.曾佐勋、付永涛,利用两种天然构造变形估算岩石古流变参数,地球科学,1997,22(4): 391-394

52.付永涛、曾佐勋等,单层纵弯褶皱曲率指数与应力指数的关系探讨,地质科技情报,1997,16(1):108-112

53.曹树钊、曾佐勋等,赣西北修水地区构造研究新进展,华南地质与矿产,1997,(3):46-51

54.曾佐勋、付永涛,李艳霞,北京西山膨缩石香肠流变性质构造研究初探,地质力学学报,1997,3(1):45-49

55.曾佐勋、李思田、杨士恭、刘立林、付永涛,印度 -欧亚大陆碰撞效应模型分析,见:李思田等著,中国东部及邻区中、新生代盆地演化及地球动力学背景,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7,213-223.

56.曾佐勋、李思田、付永涛、杨士恭、刘立林,郯庐断裂系和红河断裂对印度 -欧亚碰撞响应的陈氏网格法模型分析,地质矿产部资源定量预测及勘察评价开放研究实验室1995年年报,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6,69-81.

57.曾佐勋、付永涛,岩石流变性质的构造研究,华南地质与矿产,1996,(4):32—36

58.曾佐勋,闽北建瓯—政和一带构造体系及其与金银成矿的关系,地质力学文集,第 10 集,地质出版社,1995

59.曾佐勋,刘立林等,高粘度非牛顿模型材料流变性能的实验测定,地质力学学报,1995,1(2):35—39

60.曾佐勋、刘立林,羽纹构造和蚌纹构造的理论及实验研究,地球科学,1994,19(5):647-654

61.刘立林、曾佐勋,面内云纹分析应变符号判断的两种新方法,地质科技情报,1994,13(4):103-107

62.曾佐勋,经典拉格朗日有限应变分量的适应范围,地质力学与地壳运动,地震出版社,1994,75-79

63.曾佐勋、曹树钊,赣西北港口—马坳地区多层滑脱构造的基本特征,江西地质,1994,8(4):309-319

64.曾佐勋、刘立林,双核型旋扭构造实验研究,地质力学研究所所刊,第 15号,地质出版社,1993,111-119

65.曾佐勋、刘立林,陈氏网格法及其在地质学中的应用初探,地质科学,1992(增刊),83-93.

66.曾佐勋、刘立林,双核型旋扭构造影响云纹法实验分析,地球科学,1991,16(4):387-393

67.曾佐勋,共轭剪切角的实验研究,地质科技情报,1991,10(4):45-49

68.曾佐勋,地质力学的若干基本概念,见:孙希贤等主编,地质力学简明教程,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1,6-18

69.曾佐勋、刘立林,有限应变实验分析的气泡法,地学探索,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0,(3):43-48

70.冯志文、曾佐勋、徐一伟,闽北中生代火山岩区金矿建造特征及成生机制,金矿地质论文选集,第 1辑,地质出版社,1990,247-256.

71.Zuoxun Zeng,Mechanical research on binucleus-type vortex structures,Acta Geologica Sinica,1990,3(4):345-362.

72.Zeng Zuoxun,Liu Lilin et al.,Simulation of some geological structures,Proc.30th Int'1.Geol.Congr,VSP,1997,14:77-88

73.Zeng Zuoxun,Liu Lilin,Simulation of Typical Structures,Progress in Geology of China,China Ocean Press,1996

74.Zuoxun Zeng,Sitian Li,Shigong Yang,Lilin Liu and Yongtao Fu,Three dimensional modeling of effect of India-Eurasia Collision,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1997,8(1):90-94.

75.Fu Yongtao,Zeng Zuoxun,et al.,Non-linear dominant wavelength theory——an experimental study,Scientia Geologica Sinica,2000,9(1):43-49.

76.Sun Zhen,Zhou Di,Zeng Zuoxun,et al,Dynamic analysis of Yinggehai Basin through Analogue modeling,J.China,Unir.Geos,2000,11(1):79-83.

77.Zhen Sun,Di Zhou,Zhihong Zhong,Zuoxun Zeng,Shimin Wu. Experimental Evidence for the dynamics of the formation of the Yinggehai basin,NW South China Sea,Tectonophysics,2003,372:41-58

 

 

特别说明:本作者内容简介及图片来源于网络及相关资料,如果原作者或出版人对本书有任何异议,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为您处理!


◇ 指定院校
 
◇ 配套教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