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是一种以美化、欣赏、游憩、休闲、愉悦和恢复人们身心健康及创造或改善人类的生活、工作环境的生态因素为主要目的和功能的境域,并具有一定的物质生产和防灾、减灾效能。
大自然境域是宏伟博大的,园林境域仅是按人们的意愿对大自然一定部分做不同程度的营建,这种营建的结局常有优劣、巧拙、成败之分,故园林工作者须常具博习、研索、慎为之心。
园林构成的主要因素有三,即大地(陆体、水体)、生物(以植物为主)和广义设施物(园林建筑、各类设施物)。
园林学科是综合性学科,它包括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社会科学的文化与艺术内容。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园林学的内涵亦在与时俱进地不断丰富创新与发展。根据园林建设发展的历史,汪菊渊院士曾将园林学的研究范围归纳为三个方面,即传统园林学、城市绿化和大地景物规划。这三者的关系不是互相分割、孤立的,而是有机结合互相促进的,从广义的园林学概念来讲,它们是一个整体中对共同的目标要求的多样性表现。目前许多专家学者常习用园林绿化来表达广义的园林内容。
《园林树木学》(第1版)是根据园林建设属于多科综合性的应用学科理念,本着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方针编著的,于1990年由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至今已印刷了24次,在全国各相关院校得到了广泛使用,深受广大师生的好评。1995年获第三届林业部优秀教材二等奖;2007年进行了修订。在北京林业大学及园林学院各级领导的支持鼓励下,自2006年底着手第2版的修订编写工作。第2版是在第1版基础上根据新形式的需要而编写的,在总论方面增加了一些有关科学发展论点和我国园林绿化树种区域规划及其应用的内容;在各论方面除裸子植物亚门仍采用郑万钧教授的系统外,对被子植物亚门则采用克朗奎斯特(A.Cronquitst)系统(略有更动),但是为了查阅资料的方便均附上过去惯用的拉丁学名。编写人员吸纳了年轻教师参加。
陈有民,园林教育家,园林学家。主编了全国通用的《园林树木学》,主持园林绿化树种区划科研等工作,为促进园林建设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人物生平
1926年7月20日 出生于辽宁省辽阳市。
1944年 毕业于北京市市立第二中学。
1944-1948年 北京(北平)大学农学院园艺系学习,获学士学位。
1948-1951年 北京大学农学院园艺系任教。
1951-1956年 在北京农业大学园艺系任教,1954年任讲师。
1956-1966年 在北京林学院任教,并任植物园主任、教研室主任。
1966-1969年 在沈阳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农医处工作。
1969-1975年 下放农村插队落户。
1976-1978年 在沈阳市青年公园工作,任工程计划组组长。
1978-1981年 在沈阳市园林科学研究所,任花卉研究室副主任。
1981-1993年 在北京林学院,任教研主任。1982年晋升为教授。1984 年率校园林代表组考察英、法园林,任组长,兼校学术委员会委员。
1983-1998年春 兼任北京市政府园林顾问,中国园艺学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理事,北京园林学会常务理事。1992年享受国务院的政府特殊津贴。
陈有民,1926年7月20日生于辽阳市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受到良好教育,1929年全家迁往北平(北京),1931年入市立第三十小学学习,1944于北平市立二中高中毕业,考入北平大学农学院园艺系。1948年6月大学毕业后,被留校任助教,担任造园艺术、花卉园艺、观赏树木等课程的教学和花圃、温室管理等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北京大学农学院与清华大学农学院、华北大学农学院等合并为北京农业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1951年,教育部决定在北京农业大学园艺系设造园组(园林专业的前身),陈有民为造园组的创办人之一。1956年院系调整,全组师生调至北京林学院(现北京林业大学),改称为城市及居民区绿化专业(园林专业),陈有民任教研室主任及校植物园主任,致力于园林专业的教学工作。不久,“文化大革命”开始,在极左思潮的影响下,该系被作为封资修的产物于1965年撤销,陈有民也因海外关系及园林系下马,于1966年5月被迫到沈阳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工作,1969年被下放农村劳动。1976年陈有民被调回市内,先后任青年公园工程计划组长及沈阳市园林科研所花卉研究室副主任。1981年,陈有民夫妇被落实政策,回到北京林学院。陈有民先后任教研室主任、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和校学术委员会委员。
1983年以后,陈有民先后当选为北京市第八届、第九届人大代表和市人大常委会城市建设委员会委员。曾任北京市人民政府第一至六届园林顾问;中国园艺学会副秘书长及观赏园艺专业委员会委员、常务理事;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理事及园林植物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园林学会常务理事;林业部普通高等林业院校园林专业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国林学会咨询委员会顾问;《中国园林》杂志常务编委等职。
技术成就
陈有民,50年代积极筹建中国高等教育园林专业。他提出中国的造园应继承中国传统的造园观,又要跳出传统的束缚,成为包含城乡建设、景观建设和大地园林化新的观念;长期从事园林植物教学工作,为中国园林绿化事业培养了大批人才。
新中国成立初期,许多农村处于“半年糠菜半年粮”的状态,国民经济亟待恢复和发展,故农业院校园艺系中的花卉、造园、观赏树木等课程多被取消,仅少数院校保留了这类课程,且由必修课改为选修课。1951年,周恩来总理在有关报告中指出,城市基本建设亦要搞公园花园。这对从事城市规划和观赏园艺工作的陈有民是极大的鼓舞。同年,教育部高教司决定在北京农业大学园艺系创办造园组(园林专业)。当时,教授这方面课程的教师只有汪菊渊和陈有民两人。他们积极策划筹备,制定全部教学计划及有关课程内容和教学大纲。陈有民深信,随着人民共和国的日益强大,祖国悠久的园林艺术需要继承和发扬。他以对园林事业的热爱,对园林教育工作的满腔热情,不辞劳苦地努力工作,积极配合汪菊渊先生与清华大学的联系,得到清华大学营建系吴良镛的赞同和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以及教务长周培源、钱伟长的支持,确定两校合作承担建筑、美术等有关课程的教学任务,于是在园艺系选择部分学生由陈有民带往清华营建系学习。由于学生学习方向的改变,初期教学条件不理想,学生思想波动很大。陈有民耐心地向学生讲解造园学在国家建设中的重要意义,使学生们终于消除了思想障碍,安心学习。在北京市建设局的经费赞助下,陈有民在清华园内荒岛上开辟了花圃,新建5间温室,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条件。
1953年,清华大学改为专门性工业大学,造园组迁回北京农业大学。在此期间,陈有民等参照前苏联列宁格勒林学院城市及居民区绿化系的教学计划,按照中国实际情况设置了主要课程及教学大纲,确定了教学生产实习、毕业前的综合性教学生产实习等教学体系。1956年国家高教部正式将造园组定名为“城市及居民区绿化专业”,造园组全体师生调至北京林学院,并扩大为城市及居民区绿化系,后改名为园林系。陈有民深知它来之不易,为它的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
陈有民自1948年开始,多年来一直从事园林教育事业。他治学严谨,又敢于创新,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对园林植物的了解、识别、分类及应用是园林专业学生的基本功。陈有民认为建立标本室有利学生的学习。为了创造良好的教学条件,他在11年无助教的情况下,不辞劳苦,利用各种机会及假期独自上山下乡采集标本。一次在庐山山区采标本钻了许多沟谷迷了路,直到深夜才被当地人迎回。在天目山采集时身体被山蚂蝗咬破,深夜在破庙油灯下整理标本时,蚂蝗爬到身上他也顾不上。对采回的标本他亲自整理压制,精心分类、管理,以利于学生学习。在野外实习中,他为了给一名缺席学生补课,不辞辛劳重上山区,使学生深受感动。
1956年,陈有民调至北京林学院后兼任校植物园主任。在李相符校长的领导和支持下,他在学校一片易涝积水的土地上筹建植物园。经实地调查和仔细研究,他提出挖高填低的规划设计方案,既解决淹涝问题又能节约经费。当设计方案经校委会通过后,陈有民又积极投入到具体施工工作中,整日在工地上忙碌。此后,他又到处奔波搜集植物材料,在秦岭太白山顶亲自背大竹篓拄着双拐把采集的苗木背到山下运回北京。到1962年,在植物园内栽植露地植物达600余种,铺种了大面积草坪,近13.5公顷的植物园已成为全校师生学习、休息的美丽场所。
1958年,在农林院校师生下乡的热潮中,陈有民随同北京林学院园林系师生下放到河南鄢陵姚家花园,与花农同吃、同住同劳动。陈有民和教师们利用这一机会,组织学生进行调查访问。在此期间,陈有民作为园林专业的主要教师,付出大量心血,对学生进行细致耐心的指导,使学生较全面的总结整理了当地花农对园林植物栽培技艺的丰富经验,结合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整理编著了《河南鄢陵植物栽培》一书,总结推广了当地近四百年的传统经验,特别是酸性土花木的培养和蜡梅延长嫁接期的处理方法等民间宝贵的栽培经验。
在下放的后期,陈有民不辞劳苦,带领学生跑遍武汉的磨山、珞珈山等地和河南鸡公山,进行野外实习,大大丰富了学生们对园林植物的感性认识,为学生们的专业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陈有民从事园林教育工作近半个世纪,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其中许多人已成为今日园林界的骨干力量。1992年,陈有民荣获国务院有突出贡献者的奖状和政府特殊津贴。
在全心致力于教学工作的同时,陈有民还十分重视教材建设。他在多年从事观赏树木学教学工作的基础上,于1990年出版了《园林树木学》。这是新中国以来首次出版的全国高等林业院校试用教材。该书既有丰富的理论,又非常切合园林绿化的实际应用,深受教学和科研技术人员欢迎。至1997年,该书已第五次印刷,仍供不应求。在书中陈有民提出他早在50年代就一直观察思考并酝酿形成的理论——园林栽培群体命名法。他认为地球上的植物存在着自然群体及人工群体两大类,而以群体的组成成分而言,二者均又可分成单一群体和混合群体。各类中又存在着各种复杂的类型,每种类型均有其生长、发育和演化的规律。只有掌握规律才能使各类型的群体按照人类需求的方向进行选择和使之发展。只有科学地掌握园林栽培群体类型才能探索各类型的规律。只有有了科学的命名法才能科学系统地划分园林栽培群体类型。对地球上植物的自然群体,生态学家、植物学家已发表了许多关于植物群落学理论并与地球环境学紧密联系起来。对人工植物群体,农、林学家也作出巨大贡献,但对园林中的栽培群体而言,过去大都着重于诗情画意美学方面的描述及极少数的生态功能探讨,缺乏对各种类型的分类群体生长发育及综合功能的研究,此命名法将促进园林绿化植物配植学的发展。命名法所依据的原则是园林植物群体的形成必须有园林效果(艺术的、功能的、经济的等单一或综合效果,达到园林建设的目的要求),园林植物群体有其组成成分和结构,表现出一定的形貌和内部、外部的生理生态关系,从而导致对一定栽培技术措施的反应与需求性。具体的命名法是,对园林中组成配植结构单元的群体,首先标明园林配植用途的专用名词,然后记明其结构及各层次的主要成分及次要成分。例如,单纯树种的栽培群体可有自然风景式油松纯林、密植材用马尾松纯林、双行绿篱式桧柏群体等,混交配植的栽培群体有林荫道式油松+平基槭群体、“团植树丛式垂柳+栾树——榆叶梅+连翘群体”及“镶嵌状花境式孔雀草+金盏菊群体”等。1995年12月,《园林树木学》获林业部优秀教材二等奖。
主要论著
1.陈有民(副主编).花卉园艺(上册).沈阳:辽宁科技出版社,1982
2.陈有民.论中国的风景类型.北京林学院学报.1982(2):17~20
3.陈有民.中国自然风景区域的划分.北京林学院学报.1982(2):21~34
4.陈有民.英国草坪的养护管理.中国园林.1985(1):19~20
5.陈有民.园林植物与意境美.中国园林.1985(4)∶28~29
6.陈有民等.中国科学院云南热带植物所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总体规划.1983-1985
7.陈有民.园林树木学(全国高等林业院校试用教材).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0
9.陈有民.关于首都北京市树的思考.中国园林.1993(1)∶63
10.陈有民等.中国城市园林绿化树种区域规划.1993及1994建设部课题推广组
11.陈有民等.塑料化工厂绿化中耐烟毒树种的研究.研究报告.北京林学院.1966
特别说明:本作者内容简介及图片来源于网络及相关资料,如果原作者或出版人对本书有任何异议,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为您处理!
Copyright©2007–2024 www.100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圣才学习网 版权所有
全国热线:400-900-8858(09:00-22:00),18001260133(09:00-22:00)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