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圣才学习网首页 > 理工类 > 梅安新《遥感导论》 > 学习指南

梅安新《遥感导论》学习指南

◇ 教材介绍

本教程是我国综合性大学和高等师范院校地学类专业的大学本科学生学习遥感知识的教材,也可作为研究生及教师的阅读参考资料。为了适应遥感技术的新发展,本教程力求采用新思路,新体系,新内容。在编写过程中,参考并吸收了国内外有关教材的部分内容,但在体系上作了一些调整,以尽可能地适应遥感技术的迅速发展变化。由于航天遥感成像水平已向高空间分辨率和高光谱分辨率的航空遥感成像水平接近,航天和航空遥感在成像和解译方法上的界线,摄影与扫描成像手段上的界线正在逐渐地被打破。本教程为反映这些趋向,作了一些尝试。首先,在章节安排上,不再对航空和航天遥感分章论述。其次,对于基础知识部分,适当增加了深度。第三,增加了最新的前沿研究发展介绍,例如:图像处理中的不同分辨率图像的复合技术及遥感与非遥感信息的复合技术;图像理解中的特征抽取技术;遥感应用中的高光谱分辨率遥感应用介绍;还增加了GIS,GPS和专家系统等内容。本教程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遥感的基础知识,在内容上着重于遥感基本原理和方法的介绍,而不是侧重介绍某一具体遥感技术系统。具体的遥感平台及传感器仅作为实例或附录加以介绍,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学生可以在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很容易掌握新的航天器和新传感器知识。在学习时,对各章节的内容,各高校在教学中可作适当调整,将讲课和学生阅读相结合,理论学习和教学实习(另书)相结合,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本书以较大的篇幅系统介绍了计算机遥感图像处理的内容,并且在诸如地物光谱、多光谱成像仪、微波遥感、特别是3S(RS、GIS、GPS)集成等世界领先技术方面,注重适当引入。主要内容包括:遥感基本概念、电磁辐射和地物汉谱、遥感成像原理、遥感图像特征、遥感图像分析的原理与方法、图像信息的提取与分类处理、遥感的应用及实例、3S集成,以及新型遥感平台与传感器等,书后还附有遥感缩写字母表和常用词汇选编。

本教材在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上也注重了能力的培养。本书与《遥感实习教程》(附CAI光盘)构成系列教材,配合使用。适合地学及相关专业作教材,也适合专业技术人员阅读参考。  


◇ 作者简介 

 梅安新教授简介

梅安新,1960年,转到地貌教研室从事教学工作,不断开设新课,并编写出《喀斯特地貌》《应用地貌》等新教材或直接翻译前苏联教材;1977年他参与发起成立全国第一个学科教学研究会——地貌学教学研究会;1978年开始,又成功地转向地学遥感应用领域,凭着坚实的地学基础,将地学知识与遥感技术方法很好地结合起来,他所承担的山西省农业遥感、内蒙古草场遥感、三北防护林(内蒙古草场区)遥感、上海城市遥感等国家重点攻关和市重点项目,获得多项国家和省、部、委科技进步奖。他是这些项目技术报告的执笔人或主要参与人之一。他是华东师大“城市与环境考古遥感教育部开放实验室”(今“地理信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前身)的创始人,并担任“遥感技术应用研究所”所长,在华东师大率先培养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研究生。

由他主持编写的《遥感导论》被列为21世纪教程,在国内有很大的影响。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自己还能熟练地应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软件处理图像,并提出基于专家知识的多光谱遥感图像信息提取方法,非同辈人所企及。

彭望琭教授简介

彭望琭,北京师范大学信息科学学院教授,珠海分校信息技术学院院长。主要研究方向:遥感数字图象处理、GIS、计算机应用。

人物简介

彭望琭同志1978年底在文化大革命后专业归口的浪潮中调入北京师范大学。由于努力,她的教学获得极佳的评价。但是,十年的学业停滞和对于研究新学科的渴望,她如饥似渴的学习:学习全新的领域“遥感”,开始学习英语。由于学习的刻苦,很快通过了出国英语考试,得到访问美国的机会。其中1984年在美国I2S公司接机和培训,1985-1986在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空间数据分析实验室访问,回国后她筹建世界银行贷款的图像处理系统实验室,还率先开出新课“地理信息系统”,是全国最早开此课的几所大学之一,在国内参考书极少的情况下,独自编写并出版了“遥感数据的计算机处理与地理信息系统”教材,该教材获得首届全国优秀地理图书二等奖。这以后,便在业务上进入遥感领域,开展教学和科研,完成多项国家攻关项目(六五攻关项目和七五攻关项目等),并有幸被邀请参加全国高层科学家论坛:香山会议。

正当她坚持教学并在学术领域向前勇攀高峰的时候,一场不幸降临,疾病打乱了她前进的脚步,但是她的斗志没有削弱。 治疗结束就被学校聘为教务处副处长,开始熟悉行政工作,在工作期间,筹建了多媒体教学实验室,开展学校教学软件评比,努力推动北师大的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推广,从来没有以自己有病为由降低工作质量。后来学校又派她到计算中心任中心主任职务,解决当时中心的困难。这时她是双肩挑干部,又搞业务,又做行政,非常辛苦。但是她没有离开教学第一线,也没有停止钻研业务。在工作中,她从来没有想过为自己捞点什么,不管遇到任何困难,她从不气馁,即便是受到误解和打击,她都能从容面对。教学和科研工作从没有间断,继续取得成绩,获得多个省部级奖项(见表)。也有多次出国访问和参加学术会议的经历。

1999-2001再次到美国明尼苏达大学GIS实验室和精确农业中心做高级访问学者。回国后,一方面推广在美国研究的成果,一方面承担了到珠海分校组建信息技术学院的繁重任务,现任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信息技术学院院长。五年来,她坚持在分校教学第一线,教学受到学生好评,历年学生评教成绩优秀。她最了解学生和教师的情况。在自己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带领全体教师,发展学院的教学和科研。使学院迅速成为产学研全面发展的信息技术应用学科。

主要社会兼职:原全国“遥感”教学研究会理事长, 教育部第二届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土资源部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中国图像图形学会理事, 中国遥感应用协会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遥感与GIS学会常务理事,珠海市计算机学会理事长,全国教育技术协作委员会委员等职。

基本资料

1985-1986在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空间数据分析实验室访问,1999-2001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GIS实验室和精确农业中心访问。原全国“遥感”教学研究会理事长,教育部第二届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现任国土资源部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图像图形学会理事,中国遥感应用协会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遥感与GIS学会常务理事,珠海市计算机学会理事长,全国教育技术协作委员会常务委员等职。

学术成果

分别于1992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993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999年获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997年获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994年获全国首届优秀地理图书二等奖,1997年获国家教委曾宪梓教育基金会高等师范院校教师奖,2004年获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主编或参与编著教材及译著8部,主编论文集2部,发表论文数十篇。

先进事迹

彭望琭教授主要教学和研究领域为遥感图像数据处理、地理信息系统、计算机应用等。所从事专业为计算机科学技术在地学中的应用。在这个领域她主持和参加许多科研项目,发表了数十篇研究论文,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三项。她在遥感数据计算机处理和地理信息系统的教学、教材建设上做了许多开拓性工作,并把科学研究成果不断地充实到教学和教材建设上。独著和合著出版“遥感概论”等教材七部,其中“遥感数据计算机处理和地理信息系统”(独著,1991年出版)获得首届全国优秀地理图书二等奖;担任第一负责人的“地理信息系统系列课程研究”获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等等,共获得教学类省部级奖项四项。她的教学在北京师范大学一直口碑相当好,许多老师提起她的教学都赞不绝口。

2002年暑期,她受北京师范大学信息科学学院派遣到珠海,组建北师大珠海分校信息技术学院,即现在的信息技术与软件工程学院。新学校的学生与北京师范大学本部的学生不是一个水平线。她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课方法,适应这部分学生的需求,仍旧获得学生的一致好评。目前,珠海分校人才培养定位为应用型,她便把主要精力放在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上,自己的科学研究方向也主要集中在计算机科学技术为珠海和广东地区经济发展服务上。

北师大珠海分校是2002年开始招生的新学校,信息技术学院是分校最早招生的五个学院之一。彭望琭同志一直是信息技术学院的主要负责人,学院从开始只有几名教师、200多名学生,发展到现在有60多名教职工和1300多名的规模较大的学院,彭望琭同志作为学院的开拓者,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和心血,为信息学院的发展和壮大做出了重大贡献。

坚持产学研全面发展,为学院的发展开拓了广阔前景。为珠海和广东省的经济发展服务是北师大珠海分校办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信息技术与软件工程学院根据广东省和教育部下发的一系列强调产学研相结合、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文件精神,在彭望琭的带领下,积极创造条件,广泛与珠海地区的各类信息技术企业建立固定关系,为学院的教学、科研和实习以及学院的科研成果的转化创造了良好条件。目前,已与百余家公司签订协议或挂牌,成为学院的教学和实习基地,为学院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开拓了广阔前景。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学院的教学质量。 根据新建学院的教学和发展需要,教师队伍的建设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彭望琭不失时机地将信息学院的教师由最初的几人,发展到现在的教职工近60人,而且在年龄、职称、学历、培养背景等方面基本保持合理结构。

在抓好教师队伍建设的同时,采取各种措施,如同行教师互相听课、青年教师教学培训等,不断提高全院教师的教学水平,使学生对教师教学的满意度逐年提高。据2006年至2007年第一学期教学评估结果看,全院教师已达40%优秀率,60%良好率,已无中、差类教学评估。

教师队伍的扩大和稳定,使教学质量有了基本的保证,加上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得到了社会用人单位的欢迎,2006年学院有了第一届毕业生,就业率达96.6%,是全校就业质量最好的单位之一。2007年继续保持了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克服重重困难,大力推进科学研究。 新建学院的科研基础和外部条件无法与老学校比,但是,彭望琭从不把这些条件作为不搞或少搞科学研究的借口。她一直鼓励教师想尽各种办法参与各种形式和类型的科学研究,并且带头与外单位广泛联系,带头申请科研课题,通过各种途径进行科研合作。

在彭望琭的大力推动下,在全体学院领导和教师团结努力下,信息技术与软件工程学院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仅2006年一年便以北师大珠海分校信息学院的名义出版专(译)著、教材、工具书三部;完成外联科研项目三项,在研项目八项,获得科研经费数百万。此外,还组织教师和学生承接校科研项目23项;广泛参与国内外的学术会议和活动。这些活动的实施,提高了教师的学术水平,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科研和开发不仅对提高学院师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也大大提高了师生的学术视野和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在社会上的知名度。这对于一所刚刚成立4年的学院是难能可贵的。

坚持团结奉献精神,团结广大教职工不断创新。 建院初创时期条件极差,但彭望琭带领全院教师艰苦奋斗,克服困难,创造条件,使学院的各项工作得到飞速发展。她十分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支持他们参与青年教师大奖赛,互相切磋教学心得。只要条件允许,鼓励他们参加培训、参加学术交流会,参加科研课题和发表论文,鼓励只有硕士学位的教师继续攻博。在日常的工作中,她坚持奉献和团结精神,从不随便离开校区岗位,晚上和假期坚持工作已经成为家常便饭。提倡创造性的工作作风,坚持正确方向,创造条件促进各项计划的实现,形成全院团结奋进的良好院风。从2003年开始连续3年在北师大校本部检查评估团的评估中获得一类学院的评价。在珠海市和广东树立了良好的学院形象。

 秦其明教授简介

秦其明,男,1955年2月出生于江苏徐州。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0年6月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毕业,获理学博士学位;

1990年7月-1992年6月北京大学数学系应用数学专业博士后;

1992年7月-2000年北京大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所副教授,

其中1998年-1999年在美国UtahStateUniversity做访问学者;

2000年8月-2001年10月北京大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所教授;

1997年3月-2001年10月任遥感所副所长;

2001年10月起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副院长。

现在职务

现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地理科学类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秘书长,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理事、环境遥感学会常务理事、高科技产业研究会理事、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理事等学术职务;

现任《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测绘科学》、《遥感技术与应用》、《国土资源遥感》和《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等刊物编委;

2003年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004年北京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05年国家级精品课程《遥感概论》(主持人);

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研究方向:遥感信息获取与智能解译、地理信息系统建模与应用;

科研项目

2000年起主要承担的科研项目包括:

(1)遥感图像多目标智能识别(No.6987200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999-2001(主持人);

(2)卫星数字图象自动解译中的空间分析方法研究(No.4007106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01-2003(主持人);

(3)遥感关键应用参数反演(No.2001AA135110),国家863项目,2001-2003年(主持人);

(4)3S技术在财产保险防灾减损中的应用(No.2001BA102A05-02),“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子课题负责人)

(5)海洋遥感信息提取通用技术平台(No.2001AA630302-02),国家863项目,2001-2005(子课题负责人);

2000年-2005年在国内外核心学术期刊与国际学术会议发表的论文32篇(其中被SCI收录3篇、日收录19篇)。

 刘慧平教授简介

刘慧平,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教授

专业方向: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

研究领域:应用遥感技术和GIS技术进行土地利用研究;区域土地利用动态研究;GIS应用研究等

主讲课程:遥感概论,地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理论与实践,现代地理教育技术

教育背景:

1985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获学士学位;

1988年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区域地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

1999年北京师范大学自然地理学专业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博士毕业,获博士学位。

1989年在莫斯科进行联合国开发署(UNDP)遥感应用的短期培训。

2001-2002年在香港浸会大学地理系,获香港CroucherFoundation资助,进行高级访学。

获得奖励

共获得两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因参加国家“七五”课题“黄土高原三川河流域区域治理与开发信息系统”,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993年);因参加北京市“八五”课题“北京市农业区域开发总体区划”并主持其中子课题“北京市农业开发项目库建设”获农业部农业资源区划科技成果二等奖(1996年)。

科研与论文

参加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共计8项。其中,国家攻关课题2项,省部级课题6项。发表有关科技论文16篇。其中主要代表有:

H. Liu. And Q. Zhou , 2004, Accuracy analysis of remote sensing change detection by rule-based rationality evaluation with post-classification comparis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 25(5),1037-1050, SCI

刘慧平,朱启疆,1999,应用高分辨率遥感数据进行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监测的方法及其研究进展,资源科学,1999年3期P23-27,CSSCI

刘慧平,陈志军,温良,潘耀忠,1999,城市扩展的土地动态监测,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2期P278-282,CSSCI

姜青香,刘慧平,2004,利用纹理分析方法提取TM图像信息,遥感学报,2004年9月

李文航,刘慧平,2004,GIS在土壤侵蚀分析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中国水土保持科学,1(3),89-94,CSSCI

王平,刘慧平,潘耀忠,2003,中国地理信息系统教育现状分析与政策建议,地理信息系统世界,1(4),P8-12,CSSCI

赵济,王静爱,刘慧平,赵金涛,2002,《中国区域地理》教学改革趋向,海南师范学院(自然科学版),15(3/4),P115-118,CSSCI

孔令彦,董蓬勃,姜青香,刘慧平,2003,使用VisualBasic操纵MicrosoftWord对象生成报表文档,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3(36),P115-117,CSSCI

小流域水土保持规划地理信息系统的初步研究,区域、环境、自然灾害地理研究,1990年,科学出版社,P177-185

刘慧平,晋西土地利用特征及其遥感研究,黄土高原重点治理区资源与环境遥感调查研究,电子工业出版社1994年P94-99

刘慧平,梁汀,管理信息系统中的空间数据分析,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增刊

出版教材

1.刘慧平,秦其明,彭望录,梅安新,《遥感实习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面向21世纪教程教材,2001年;

2.梅安新,彭望录,秦其明,刘慧平,《遥感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面向21世纪教程教材,2001年;

3.刘慧平主编,《遥感图像判读教学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4.赵济,张超主编,王静爱,刘慧平副主编,《中国自然地理多媒体教学软件》,高等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2000年。

5.刘慧平,周慧娟,孔令彦,《遥望地球感知大地》,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1年。

 

特别说明:本作者内容简介及图片来源于网络及相关资料,如果原作者或出版人对本书有任何异议,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为您处理!


◇ 指定院校
 
◇ 配套教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