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考研初试已经结束了,2017年考研也离我们不远了,从教育部数据显示了解到:在经过连续两年报名人数下跌后,2016年考研人数出现了明显反弹,一些省市甚至呈现大幅度的增长态势。对于这种“回暖”现象,有专家认为,自上世纪90年代扩招后,高校毕业生人数屡创新高,加之一些用人单位划定的较高用人门槛,使得考研热不断升温。来自中国教育在线平台收集的数据统计显示,在37665人的调查群体中,有43%因“增加就业竞争力、提升毕业后薪水”而选择进行“二次高考”。
学历与就业率呈倒挂现象
然而,这场被喻为“二次高考”的研究生考试,到底能否成为改变命运的另一把钥匙?
就读于重庆师范大学生物专业的研三学生于余,最近有些苦闷。“高校不用考虑了,进编都要博士学历;去中学教书,本科生就够了,而比我早工作3年的同学,教学经验更为丰富。去企业吧,人家还不乐意用我,本科生就能干的工作,不需要研究生。”于余摇头道。
三年前,为了缓解就业压力,于余选择了考研;但三年后,他发现自己并没有提升多大的就业竞争优势。
四川外国语大学文艺学专业的曹丽丽,日前在应聘某高校辅导员岗位时,也发现形势比她想象的严峻得多。“研究生毕业只能选择一些高校的行政岗位,且基本上是1:100的竞争比例。”曹丽丽咂舌道。
一组来自教育部的数据显示,1980年,全国研究生招生数仅为3616人(包括博士在内);而2015年的研究生招生数达到62.1万人(包括博士在内),35年时间增长170余倍。
“从恢复学位制的1980年开始,到2014年底,我国累计培养博士研究生49万人、硕士研究生426万人,其中半数为近五年培养。”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介绍,伴随着研究生的不断扩招和拥有硕士及以上学位人数迅猛增长,研究生从“精英化”变成“大众化”,就业环境呈现出供大于求的趋势。
“考研对于部分本科生而言,其实是延迟就业。”熊丙奇指出,很难说研究生就真的比本科生好就业,如果读研期间没能快速提升综合素质,毕业时依然没有太大的竞争力,“对于那些偏重实践经验的学科,读研的就业优势就更不明显。”
来自市教委的数据显示:2015年我市毕业研究生1.6万人,就业率为82.25%;本科毕业生10.2万人,就业率为87.42%;专科毕业生8.3万人,就业率为92.18%。如此看来,学历与就业率呈倒挂现象。
专业型研究生更受企业欢迎
与于余不同的是,重庆大学2016届“汽车班”的专业硕士曾雹仁,已顺利拿到了上海大众的录用通知。
2012年,该校与长安集团合作开设了这个“汽车班”。“教学采取3+1+2的模式,即学生在大四时就进入‘汽车班’的过渡学习,到企业实习,毕业论文也是有关汽车设计、结构等方面的论文。”重庆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张云怀告诉记者,专业型硕士又被称作应用型硕士,其与学术型硕士的主要不同在于后者未来从事科研的可能性较大,而前者从事工程实践的几率较大。
正因如此,专业型硕士更注重实践培养。“国家要求专硕学生必须有半年实践经历,修满6个学分。在课程安排上,也必须有1-2门实践类课程。”张云怀介绍,相比学术型硕士的3年学制,专业型硕士学制也更加弹性化,2年或2.5年即可毕业。
曾雹仁的专业方向是电气。“至少有半年时间到长安集团跟着老师做项目,解决一个个实际问题,比只做实验、学理论更实用。”曾雹仁说,这样的学习与行业企业结合得更为紧密,企业很需要这样的人才。
据教育部相关消息,2016年全国报考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人数为85万人,占全部报考人数的48%。
“前些年大家对专业型硕士还不太了解和认可。”该市教委负责人告诉记者,长期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以教学、科研活动为导向的学术型人才,但是从社会需求来看,以应用为导向的实务型人才更受青睐。
“我们可以借鉴美国‘协作式’的研究生培养模式。”西南大学教育学教授廖其发提出,“协作式”研究生培养模式源于斯坦福大学,这种模式又被称为“产学研结合”模式,以培养开发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实现校际、校企间的合作,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
2011年,我市招收专业型研究生4269人,占全市硕士研究生招生总数的28%;到2015年则招收专业型研究生9960人,占总量的50.27%。按照规划,到2020年,我市专业型研究生与学术型研究生的招生比例力争达到7:3。
圣才学习网提醒考生,考研选择专硕还是学硕是非常重要的,考生要谨慎做决定。
编辑推荐: